職稱驛站所屬分類:小學教育論文發布時間:2021-12-17 09:01:36瀏覽:次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行,素質教育理念成為當前主流教學觀念,這就要求教師不僅需要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同時學生德育素養也需要得到教師們的重視,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在小學音樂教學中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行,素質教育理念成為當前主流教學觀念,這就要求教師不僅需要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同時學生德育素養也需要得到教師們的重視,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不僅需要為學生們傳授基礎的音樂知識,同時還要將德育知識與音樂相結合,使學生在音樂的熏陶下提升德育素養,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德育水平,以此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音樂;德育教學;方法策略
《教書育人》雜志在全國影響力巨大,創刊于2004年,公開發行的旬刊雜志。創刊以來,辦刊質量和水平不斷提高,主要欄目設置有:熱門話題、理論研討、教師隊伍建設、管理、心理、德育與學生工作、課程與教材等。
當下,小學音樂教學已經能夠在審美能力、美感教育方面為小學生們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保障,為更好的促進小學生全方面的素質發展,小學音樂教師在開展音樂教學的實際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科優勢,引進多種德育教學資源,努力實現科學的德育教育,培養小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在此基礎上,還可以通過加強科學的教學模式與教學途徑,更好的實現小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升
一、創新教育理念,實現德育滲透
在傳統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不能把學科教育與德育結合起來,而應采取填鴨式教學方法,脫離學生的具體認知特點和心理承受能力。德育的內容具有明顯的普適性,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新時期必須在學科教育中滲透德育,改變理論教學的單調形式,豐富德育的內容,并且從實際出發,開展有針對性的德育活動,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小學音樂教學中,老師在組織音樂教學活動時,應該積極轉變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主體,以觀察學生心理為出發點,以發展的眼光去發掘學生的閃光點,緊扣新課改的要求。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因材施教,找出學生各方面的不足之處,以此作為設計德育活動的依據,使德育活動與音樂課程有機地結合,促進學生接受德育活動。
二、深挖教材,滲透德育
在小學音樂教育中,要深挖音樂教材背后所蘊藏的精神情感,可通過多媒體放映或圖片展示等方式讓學生了解這些教材背后的故事,通過這些德育教育因素引領學生創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樹立正確的榜樣形象、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凈化學生的心靈。同時,教師還應通過教材中的優秀樂曲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進而陶冶他們的情操。例如:結合教材中熱愛人民、歌頌中國共產黨、尊敬長輩等作品,給學生講述這些作品的時代背景、英雄事跡及名人軼事、音樂詞曲作家的傳記等,讓學生感受一些美好的事情,在先進的人物身上學習一些優秀品質,這不僅滲透了德育的教育而且豐富了德育的教育內容。
三、改變傳統的音樂教育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
在傳統的小學音樂課程教育教學過程中,很多老師給學生播放一些名家經典作品,引導學生欣賞。該種情況下,無法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而且德育教育目的難以實現,而且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性,甚至會陷入消極的被動接受狀態。雖然傳統的教學模式可以增加學生接收的音樂知識面,但是卻無法發揮音樂教育教學的作用,德育教育嚴重缺失,最終導致音樂德育教育功能大打折扣。為此,應當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以德育教育為突破口,比如通過將故事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進而引入到音樂教學過程中,實現教學模式和方法的創新改進。同時,還應當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積極主動性,盡可能減少和避免小學階段音樂教學的功利性。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的基礎知識相當比較有限,在學習實踐中往往處于被動狀態。傳統的教育模式下揚州忽略了學生的課堂教學主體地位,已至于學生在音樂課程學習中喪失了學習熱情和積極主動性。針對這一問題,筆者認為應當充分發揮音樂德育教育的作用,將二者有機結合在一起,避免功利性教育教學,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這樣才能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四、引發情感共鳴,重建認知體系
對于德育教育而言,一定要讓學生有所感覺,不能只顧教學大綱,生搬硬套地滲透,要讓學生在情感上引起共鳴。小學生正處于一個建構自己道德體系的階段,他們對事物的感性認識要多于理性認識。因此,教師可以從學生的情感入手,將他們引入正確的認知體系中。
就本節課而言,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習一些基本的樂理知識,如波音、下滑音、前倚音等,還要在歌唱的過程中引發學生的情感參與,讓歌曲真正地打動他們,以讓學生在歌唱的過程中進行一次思想品德上的洗禮。當學生歌唱“一清二白清清白白做人也不摻假”時,教師問學生是不是真正能夠做到,在生活中自己有沒有“摻假”的行為,有沒有見過“摻假”的行為,見了之后是怎么做的。學生就此展開了討論,其實也是對自己的一次反思。在討論中,學生認為要唱好這首歌,首先要做個真正的中國娃。這是他們自己的思考,也是他們對照歌詞和旋律的一次自我醒悟。對于學生來說,他們在情感上已經融入歌詞,融入歌曲《中國娃》建構的道德體系中。當然,他們也在自覺地修正自己的行為,德育教育變成一次真正的感同身受。
五、擴展音樂知識,充分發揮音樂的教育功能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材中音樂的主題思想,向學生擴展一些課余文化知識,這樣不但有益于推進學生對音樂著作的了解,還可以推動學生文化知識的提高。教師應盡可能挑選有益于進行德育教育的知識,在音樂教學中推動學生感情心態的提升與觀念高度的提高,使音樂課堂充分發揮出真實的教學針對性。
比如,在教授《國歌》時,教師最先能夠依靠信息化教學機器設備,向學生展現國際歌寫作的情況知識,使學生掌握成千上萬英雄人物先烈,為我國創立所做出的極大放棄,這樣一來,學生就可以有效了解國歌的歌詞具備哪些實際實際意義,進而塑造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情結,激起了他們的中華民族使命感與責任感。倘若只是從德育教育視角,向學生傳送“熱愛祖國”的定義,很有可能會使他們感覺“愛國主義精神”離具體日常生活很遠,假如教師可以根據音樂來向學生滲入愛國主義精神意識,就可以提升學生對愛國主義精神觀念的了解,另外使學生在學習國際歌的過程中,造成明顯的民族榮譽感。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教育改革進程也全面加快。為了滿足現代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規范要求,需要重視對小學生的品德教育。特別是在小學音樂課堂中,教師有必要挖掘一切可利用的素材,再配合備課、課堂講解、課外活動組織等途徑,來引導學生積極接受音樂教育和德育改造。長此以往,將會在潛移默化中豐富學生的情感認知,增強他們的合作意識和責任感,為日后他們實現綜合性和多元化發展等目標提供必要的保障。
參考文獻:
[1]楊娟香.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分析[J].北方音樂,2018,38(22):222.
[2]張穎莉,趙艷.德育視角下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實踐路徑選擇[J].林區教學,2018(10):108-110.
[3]馬映芳.試論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德育滲透策略[J].北方音樂,2019,39(6):176-176.
《淺談小學音樂教學中德育功能的滲透探討》本文由職稱驛站首發,一個權威專業的職稱論文發表網
文章名稱:淺談小學音樂教學中德育功能的滲透探討
文章地址:http://www.ebuyeshop.com/lunwen/jiaoyu/xiaoxue/46060.html